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房产>图说房产 正文

10套房模记变迁

发布时间: 2018-09-29 10:42:33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老人一生中最黄金的28年就是在夕照寺这一间半平房中度过的。

  从蒲安里宿舍开始,张福顺一家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厕所、煤气、暖气一应俱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张福顺历时数年,将他曾经住过的10套房屋做成模型,并写下了每个住处发生的故事。

  寄语改革开放40年

  住房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大事,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改革开放40年,单位对我们老一辈职工住房抓得紧,从小平房搬进大楼房,生活越过越敞亮,工作一辈子,从没为住房发过愁,我感激改革开放带给我们家的变化。

  ——张福顺

  89岁的张福顺,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岁数,偏偏喜欢上了制作房屋模型。从2013年开始,历时数年将住过的10套房屋以房模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吉林山村的“童年旧居”,到北京的夕照寺、蒲安里和天通苑,小巧精致的房模,浓缩了一个家庭住房的时代变迁。

  张福顺老家在吉林,新中国成立时他刚刚参加工作。从列车员到列车长,一直忙碌在往返于北京和满洲里的国际列车上。直到1952年国际列车调整,张福顺才跟着车队调往北京局,在牛街堂子胡同落下脚来。

  牛街旧居是一套“一明两暗”的平房,进门一间小厅,左右各一间卧室。因为要和同事合住,初来乍到的张福顺带着爱人和两个儿子,一家四口挤在其中一间不足14平方米的小屋里。

  牛街的房子住了没多久,第二年一开春,铁路局在夕照寺的职工宿舍就建好了。张福顺分到阳面的一间半平房,面积也增加到20平方米。

  如今,在位于天通苑的居所里,老人佝偻着背,颤颤巍巍地将10套房模从玻璃柜里取出来摆上了茶几,几番将“夕照寺旧居”放下又拿起,特意向记者强调:“这间屋子我印象最深,一家人住了28年。”

  从1953年到1981年,老人一生最黄金的时间在夕照寺那一间半平房中度过。28年时光里,一家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铁路局,张福顺从车队调入机关。与此同时,家庭也逐渐人丁兴旺,大儿子、二儿子先后结婚生子,大儿子搬去了海淀,二儿子一家三口和两位老人生活在夕照寺旧居。

  托在老人手中的“夕照寺旧居”,是用三合板、火柴棍和牙签等物件搭建起来的,掏空的门窗、屋前的灶台等原汁原味还原。不过细数起来,模型中明明有三间屋子,并非老人口中说的一间半。张福顺笑着解释,“左下角那间是后来我自己加盖的平房。”

  原来,老二张东晖有了孩子后,原本不大的屋子更显局促。1979年,张福顺四处捡砖备料,又搭出了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当时前门有家银行拆迁,拆掉的都是碎砖,我就去那儿找物料,一砖一瓦垒起了这间房。”屋子变大了,家用电器自然也要添置,日光灯、半导体收音机、9寸电视机,社会上流行什么“大件儿”,张福顺都勇于尝试,以至于那时的街坊四邻有了默契,只要老张家的日光灯一亮,就到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时间了。

  平房旧所,虽说温馨,但生活确有诸多不便。“老伴儿身体不好,住平房取暖要生炉子、如厕要上公厕,家务也很繁琐,所以我们就想再换个地方住。”1981年,铁路局在蒲黄榆的新楼建成,张福顺一家五口告别了夕照寺旧居,搬进了蒲安里的铁路宿舍。

  从房模的大小也可以看出,蒲黄榆的旧居面积大了,是5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还从平房变成了楼房。“上楼以后变化可太大了,上下水、厕所、煤气统统都有,尤其是有了煤气,生火做饭变得简单了许多。”不仅如此,楼内暖气接上了市政管线,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985年,因为升职增加了住房面积,张福顺又分到一套铁三社区的一居室,二儿子张东晖一家搬到那里。住得更宽敞后,家里的电器也有了新变化,电视换成了18寸的大彩电,还新添了一件当时的新鲜玩意儿——冰箱。

  “那时候的冰箱不能随便买,要用外汇券。因为我大哥开出租,经常接送外宾,才给了我们一些外汇券。”提起这第一台冰箱,张东晖记忆犹新,“万宝牌,绿色,单开门,从东华门的外汇商店买来后,都不舍得通电,光看着就高兴。”

  在蒲黄榆旧居,张福顺一直住到了2005年。期间,张福顺退休,张东晖一家搬到了劲松。家里添置的物件也不再限于家用电器,还有了小汽车。从第一辆6万元的二手捷达,换成福特嘉年华,再到现在的现代索纳塔和大众迈腾,日子越过越好。

  “天通苑的房子就是开车带着老爷子来看的,当时走遍了北京的东西南北,第一次到天通苑就看上了这里的房子。”2005年,生活更加富裕的张福顺28万元卖掉了蒲安里的旧居,花44万元在天通苑置办了一套大房子,两室两厅,一共120平方米。

  也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张福顺开始制作房模,把曾经在吉林山村、齐齐哈尔、沈阳和北京居住过的10套住房做成模型,并写下了每个住处发生的故事。至今,在天通苑的阳台上,还有老人的“小作坊”,张福顺经常在这里从大清早忙活到晚上九十点钟。患有青光眼的他,有时候打造一扇小窗户就要花上两个多小时,却总是乐此不疲。

  “从14平方米的小平房,到现在120平方米的两室两厅,我的换房经历,其实也见证了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张福顺感慨,制作这些“房模”,浓缩了他大半辈子的记忆,老人期望这份记忆能通过房模保留下来。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程雄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