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本市梳理60余项重点任务
旧垃圾桶全部粘贴覆盖新标识
再有5个月,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目前,本市梳理出60余项重点任务,下一步将协调各政府部门,在5个月过渡期内,为《条例》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工作。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获悉,目前全市正在使用的垃圾桶将在旧标识上粘贴覆盖新标识图案后继续使用,新配置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标识要一律按照新国标印制。
市城市管理委固废处处长康凯介绍,为推进《条例》顺利实施,做好前期准备,本市梳理出60余项重点任务,涵盖4个方面,宣传动员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宣传动员的核心是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知道怎么分类、如何分类。”市城市管理委宣传动员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底前,本市将组建垃圾分类宣讲团,逐步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课堂,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
据悉,本市正在制订宣传动员方案,明年5月以前,全市所有居民社区须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同时,本市还将入户“面对面”向居民和单位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对入户率进行考核。此外,本市将会同教育部门推进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到2020年底,各学校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
除了宣传动员,60余项重点任务中还包括制订配套方案、完善标准规范、优化服务设施等。
康凯介绍,年内,“一大四小”配套办法将紧随《条例》陆续出台。其中,“一大”指的是,将围绕《条例》的修订,制订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行动方案;“四小”指的是,同步编制北京市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北京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施办法和北京市生活垃圾减量实施办法。
此外,住建部最新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准已于本月实施,接下来,全市各区域新配置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标识要一律按照新国标印制,目前正在使用中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将在旧标识上粘贴覆盖新标识图案后继续使用,等到了使用期限再进行更新,避免浪费。
在服务设施方面,目前居民前端分类出的生活垃圾均按照各个“流线”进入相应的处理设施,能够确保前端分类和后端处理相匹配,未来将继续完善生活垃圾全链条的精细化管理。
康凯介绍,北京目前已建成基础的核心运输车队,其中专业厨余垃圾运输车辆1000余辆,能满足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分类运输需求。
在分类运输环节,未来各区还将加大投入购置车辆,充实绿色车队,并逐步统一车辆的外观涂装,易于群众识别监督。厨余垃圾要实施“桶、车”对接,确保收运过程的密闭,无二次污染,密闭式清洁站也会同步开展适应性改造。
现场
原生垃圾“零填埋”2025年底实现
“这里是通州区处理全域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场所,今年8月20日正式投入运营,每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12月5日上午,北青报记者来到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的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探访厨余垃圾的处理过程。
处理站内,运送不同废弃物的专用封闭车辆经过智能识别系统扫描进入处理站,计量称重后,沿着上料坡道进入卸料大厅,感应门自动开启,车辆打开密闭车厢,完成卸料工作。通州区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总经理于广涛介绍,该处理站可实现每天200余吨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厨余垃圾进入预处理车间后,经过破碎、分拣、制浆、除砂等工艺,完成预处理,随后进入厌氧罐发酵。处理站内拥有两个7500立方米的厌氧罐,大罐子实际是处理站的“消化系统”,该系统也是全国规模最大,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可实现餐厨、粪便、污泥三种物料协同处置的系统。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收集在储气柜内,经过净化、提纯,进入沼气热电联产装置,产生的电能和热能供厂区生产、生活自用,剩余电量还可并入电网。据统计,1吨餐厨垃圾可以产生约120立方米沼气,通过燃烧可发电约220度。
此外,厨余垃圾中的沥出液通过加热、离心分离提取粗油脂,作为化工原料;餐厨垃圾在有机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过生化预处理后将流入隔壁的污水处理厂,最终成为中水,实现二次利用。
“近年来,北京市生活垃圾设施处理能力提升了不少。明年5月起,北京将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在过渡期内,通过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参与度和分类投放准确性,在投放以前就把混杂在厨余垃圾里的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分拣出去。今后,厨余垃圾里的杂质减少了,纯度提高了,这将对后端处理设施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处理效率。”于广涛说。
市城市管理委环境卫生设施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共有29座,其中,焚烧厂10座、生化处理厂(堆肥或厌氧发酵)8座、卫生填埋场11座。预计到2020年底,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2.34万吨/日,且结构不断优化。到2025年底全面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运用经济手段促进餐饮单位源头减量,因地制宜推进厨余垃圾就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