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新小区,很多都没有商铺,吃早饭都没地方去。”前几天,小K和朋友在微信群聊天时,随意提起的一个话题,引起朋友的激烈讨论。
小K还注意到,过去网站上、手机短信、线下传单等渠道,各种旺铺销售广告随处可见,但是最近几年,这类广告突然就“不见”了。曾经一度火热的商铺,如今却悄无声息。
商铺供应呈大幅下降趋势
整体看,近十年,杭州商铺供应呈大幅下降趋势,尤其是G20峰会以后,供应量直线下滑。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15年杭州商铺供应量达到顶峰,当年有约188万方商铺入市,随后便直线下降,2019年以来商铺的供应面积都未超过100万方,最低点比起2015年高点时甚至降了一半以上。
杭州商铺类型有不少,有的是商业综合体内,有的是写字楼沿街一楼,还有一种就是大家更熟悉的住宅小区沿街底商。
住宅底商从何而来呢?记者从杭州一本土房企人士了解到,在杭州,纯宅地会有不超过地块地上总建筑面积的10%来做公建配套,通常是商业和社区公益性配套用房,部分地块出让文件会明确公益性配套用房具体面积,也有不做具体要求,其他面积开发商可以自行规划。
更早前,对于自行规划的部分,开发商主流做法是设置沿街商铺、底层商铺等产品;而最近5年,开发商反而不愿在沿街设置商铺,杭州新建住宅设置底商的小区,相比多年前更少了。
十年前的小区,大都设置沿街底商,图为下沙滟澜山
以江干区艮北新城为例,这是杭州近年迅速开发起来的代表性板块,区域内住宅开发项目集中,但近五年设置商铺的小区凤毛麟角。
除了自带商业的杨柳郡、云悦湾、汇港城等大体量项目,以及雍泽府、雍华里、亲爱里等开发较早的纯住宅小区有沿街底商,近五年来拿地建设的小区,诸如棠悦湾、博翠碧蓝湾、前滩名邸、对越天等鲜有商铺,今年在售的云翠金澜府、望斓翠印府、紫映云来府干脆不设商铺。
还有2021年正式开启商品住宅开发的钱江新城二期,是杭州新房市场的新晋豪宅板块,不到两年时间陆续开发了13个项目,但是基本上不做底商。这并非少数,城东新城、三塘、滨江、奥体、勾庄等板块近年来都存在这种情况。
房企开发策略发生改变
如果细心的话,你会发现杭州房龄久的小区,沿街大都会做商铺,有的还不止一层。那么,为何最近几年商铺越做越少了?
从事房产营销十余年的地产“老兵”老姚告诉记者,之所以做的越来越少,受到房企开发模式,以及商铺这类产品市场需求的影响。
申花一小区沿街街角商铺
老姚解释,在现如今高周转开发模式下,房企开发模式化,从拿地规划到开盘销售整体提速,但商铺通常要等到住宅卖完才开始卖,并且卖得也不如住宅快,显然不符合现有开发模式。
“有市场,开发商当然是乐于做商铺的。”老姚说,商业和住宅物业的定价不同,即便杭州住宅实行限价,但商铺价格不受住宅限价影响,小区底商通常在单价上会比住宅更高,以前基本能做到住宅价格的1.5倍,开发商能在商铺上做出利润。
不过,近年来市场对商铺的需求明显减少。老姚回忆,十年前有客户买商铺都不止一个,原本一个小区的沿街底商就不多,当时买到好位置的商铺都要靠关系。但是,随着电商兴起、网购愈发普及,尤其是2018年前后多网购平台崛起,商铺就没那么火热了。
“需求少,不好卖,商铺的营销成本反而增加了,成本测算下来不如把这部分面积做成住宅,早点回笼资金。”老姚说道,为了抠这部分利润,前两年甚至出现把商业部分做成“商墅”的情况,但很快被叫停。
“一铺养三代”观念淡化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铺养三代”的说法。过去,有购房者在小区卖一套住宅后,手里如果有余钱还会“顺手”投资一间商铺,靠收租获取回报。如今,“一铺养三代”的观点逐渐淡化,买商铺的人变少了。
商业地产机构的陆女士告诉记者,商铺作为投资属性较强的产品,购房者看中的是总价以及出租回报,但现如今商铺价格还是比较高的,回报也没那么理想。
数据显示,2016年前后,杭州商铺的成交均价还在2万/㎡左右;2018年突破2.5万/㎡,今年以来商铺成交均价更是破3万/㎡。
诸如丁桥、华丰这些区域,有小区沿街一套小面积商铺总价也要接近200万,好点位置总价还要更高。
“地段、人流量好点的区域,买商铺还有价值,但人流量差的地方商铺出租难、空置期长,也很难转手。”陆女士介绍,目前杭州市场上商铺投资回报率基本在3%-4%左右,不空房已经算很好了。
陆女士还提到,现在网购、外卖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商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经营户的经营积极性不高,很多小区门口的商铺只有像水果店、理发店、药店还有人流量,其他行业底商很难做起来,不少商铺即便租出去,也经常面临退租、转租的情况。
从事装修行业十五年的吴经理给记者分享了近期他遇到的一个案例。半年前,吴经理给朋友装修一间咖啡馆,位置就在拱墅祥符一小区沿街商铺,但装修完开业不到半年就贴出转让广告。“商铺我装修过不少,咖啡馆、棋牌室、美容都有,但是能撑过一年的不多。”老吴说。
“要么总价高,要么回报率低、租金不稳定且升值潜力不大,放在手里算不上优质资产,这是现在人们不愿买商铺的主要原因。”陆女士总结并玩笑道,以前是“一铺养三代”,现在是“一铺愁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