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杭州建德市溧宁高速新安江大桥下,标准篮球场、5人制足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等配套齐全的运动场地映入眼帘,即便正值盛夏,球场上也依然不缺挥洒汗水的身影。
“这里虽然不是专业场馆,但条件一点儿也不差,桥下不用怕晒通风也凉快,我们边上几个小区的球友现在都习惯来这里打球。”家住新安江大桥东侧江和城和园的庄先生是一位篮球爱好者,对小区旁这块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地上能够建起如今种类丰富的球场,他感到很是惊喜与满意。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立交桥、高架桥、跨江桥等各类路桥就像一根根粗壮的动脉,寄托着广大市民们“说走就走”的愿景。然而与之共生的桥下空间却因鲜有关注,逐渐演变为“被遗忘的角落”,既是安全管理中的一处“盲区”,又影响着市容市貌。
如何让桥下空间由“灰色地带”蜕化为“金角银边”,已然成为了当下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品质的重要着力点。
其实,早在2018年,浙江就召开了全省桥下空间利用管理工作现场会,提出“消除桥下空间脏乱差现象,形成桥下空间利用管理长效机制”。在去年底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加快推动和美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要推进城市小微空间提质增效,合理利用边角空间、桥下空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小微空间更新利用项目”。
为此,今年4月,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潮新闻承办的“城市微更新·活力新空间”浙江省桥下空间创新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吸引到近700组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知名设计院、工程设计单位的设计团队或个人报名参与,共同为浙江桥下空间“美丽升级”提供“想象力”与“金点子”。
最终,377份有效作品经过为期一周的初审,有62份作品脱颖而出进入复审环节,大赛复审会也于7月8日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顺利举行。
据了解,本轮复审会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程泰宁领衔众多行业一线专家“大咖”,聚焦织补城乡功能、重塑城乡空间肌理、提升空间品质和利用效率维度,对入围复审作品进行筛选,评出专业组一等奖11名、二等奖23名、三等奖24名、佳作奖40名,共计98个获奖作品;学生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佳作奖7名,共计11个获奖作品。。
“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给我们评委的整体感觉就是质量都非常的高,有蛮多的创意在里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鹏说,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选手们在设计过程中的认真与细致。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裘云丹也表示:“通过这次竞赛,我们看到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想法,可以为浙江后续桥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更多思路。”
当然,设计方案再如何优秀,依然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复审会上,省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秋立在讲话中肯定了大赛充分汇集各方智慧,凝练总结出许多创新思路和理念的同时,也强调要进一步推动获奖作品与地方对接、实现落地,争取年底前在全省评选出一批改造效果良好、深受居民欢迎的典型案例,从而通过打造一批、活化一批桥下空间更新利用项目,探索形成真正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微空间改造方法与路径。